科教融合學院以新工科建設為辦學模式,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教“新理念”,新齊魯工大融合山東省科學院和學校優質的科教資源,成立“光電工程國際化示范學院” 、“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探索重基礎、寬領域、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教育“新質量”。

一、光電工程國際化示范學院

依托山東省科學院激光研究所和理學院光電工程系,采用科教融合的模式組建的光電工程國際化示范學院,主要建設光電科學與工程專業,重點突出國際化和導師制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國內接受到先進的國外教育,為社會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和科研實踐的優秀人才。

1、由非華裔外籍專家親自授課并擔任院長。學院院長和至少一名副院長由非華裔外籍專家擔任,至少半數以上教師為外籍教師,以國際化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管理體系,打造國際化教學實驗區,保障學生掌握學科國際前沿知識。

2、實行小班制教學,精英化培養。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提倡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創新意識,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教學科研中培養理論基礎好、創新能力強的優秀大學生。

3、采用國際化英文教材和外籍教師英語授課。教學采用國際化英文教材和外籍教師英語授課,全過程強化英文教學,讓英語成為學生專業學習的主要語言。

4、設立出國留學獎學金,學生擁有豐富的海外學習和提升機會。為優秀學生提供海外培訓、海外實習、海外訪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多種機會。達到要求的優秀畢業學生可以參加山東省科學院與國際知名大學的聯合培養計劃,獲得國外大學授予的碩士或博士學歷學位。

5、本科生實行一對一導師制培養模式。為學生1:1配備學業和專業導師,開展科研啟蒙,量身打造高水平科研項目訓練計劃,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

6、大三、大四進實驗室計劃。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愛好興趣,從大三開始進入激光所實驗室參與項目,選擇研究方向和導師,進行個性化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7、企業導師進課堂計劃。知名企業家親自授課,通過創新方法、成果轉化規律、科技金融、基金、團隊管理能力等系統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依托山東省科學院計算中心和信息學院,采用科教融合的模式組建的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主要建設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培養擁有較高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素質、創新創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掌握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信息科學等領域基礎知識,具備良好職業素質與創新創業能力,能夠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從事設計開發、服務管理、科學研究和綜合應用的專業人才。

1、專業科研團隊主導專業教學與專業建設。由山東省計算中心各科研團隊主導建設并負責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學生真正參與高水平的科研課題與工程項目,了解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

2、“2+2”、導師制、小班制培養模式。2年在信息學院學習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后2年在山東省計算中心學習專業課程與各類實踐課程。計算中心實行導師制,負責學生的綜合培養和管理,并以小班制方式開設專業方向課。

3、特色人才培養機制。針對特長特色人才,以實際能力為衡量標準,突出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通過專家評議的專業特長等驅動的評價機制,通過建設競賽團隊、創新創業團隊等,全方位支持特長特色人才發展。

4、分類培養,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發展目標和人生規劃,實施學術型(考研、出國為主)和應用型(創業、就業為主)兩類人才培養模式。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導師,由導師實施分類培養。

5、多層次的綜合實踐體系。構建4個層次、逐步細化的專業實踐體系,學生能真正參與高水平的工程項目,獲得良好的實踐能力培養與訓練,更好的適應未來就業需求。

三、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依托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和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采用科教融合的模式組建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主要建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寬厚基礎理論,系統掌握能源(包括新能源)高效潔凈轉化與利用、能源動力裝備與系統等方面專業知識,能從事能源、動力、環保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設計制造、運行控制、教學、管理等工作,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競爭意識的高級專門人才。

1、“2+2” 小班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 的人才培養模式,前2年由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主導完成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等課程,注重文理滲透;后2年由能源研究所通過依據社會需求和領域前沿確定培養方向,確定專業教學和學生個性化發展課程,并以“小班制”方式開設,實施研究性、啟發式、自主學習等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學習、科研熱情。

2、“一對一導師制”。導師和學生“一對一”結對,對學生進行全方位、階梯式培養,幫助進行學業設計、發展規劃,并在第三年進入導師課題組重點培養,進行實習實訓和參與科研創新。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攻讀輔修/雙學位專業。

3、專業科研團隊主導專業教學。構建“專業共性課+方向特色課”的專業課程體系,按照學科知識發展邏輯及教育教學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指導性教學計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導師的學術團隊,提前感受科研氣氛,養成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提高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就業或繼續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4、多層次的綜合實踐體系。構建工程基礎訓練、專業課程實驗、綜合實踐訓練和創新訓練由低到高四個層次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逐步增加綜合性和創新型實踐的比重,形成以學生為主、以工程項目為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實踐能力與訓練,更好的適應未來就業需求。

5、分類培養,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發展目標和人生規劃,實施應用型(創業、就業為主)和學術型(考研和出國為主)兩類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注重實踐能力,學術型注重理論知識學習與科研素質培養。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導師,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興趣等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

6、多層次獎助體系。建立了以鼓勵優秀為目的的多層次獎助體系。在貫徹落實國家設立的各種獎助貸政策的基礎上,設立重點實驗室基金、企業基金、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崗位津貼等多種類型的專項獎學金,加大獎金支持力度,為有潛力的優秀學生,提供優異教學條件和最好的教育機會。

7、多渠道國際交流培訓。依托能源研究所和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已經建立的良好穩定的國際交流渠道,在科研項目合作、產業技術創新研發、人員交流培訓互訪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為學生提供國際交流培訓通道。通過獎學金、留學基金等方式選派學生到國外知名大學學習研修,接觸學科前沿,開拓國際視野。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_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_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_色婷婷亚洲精品天天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