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依托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和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采用科教融合的模式組建示范學院,主要建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該學院以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和諧共促的方式提升專業學科發展效果和效率,探索建設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新型教育模式。借鑒先進學校辦學理念,秉承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的理念,重點圍繞國家能源戰略和產業需求,培養能適應國家能源領域(尤其是新能源行業)快速發展要求的高級研究、應用型人才。

培養目標:

培養具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寬厚基礎理論,系統掌握能源(包括新能源)高效潔凈轉化與利用、能源動力裝備與系統等方面專業知識,能從事能源、動力、環保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設計制造、運行控制、教學、管理等工作,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競爭意識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特色:

1、“2+2” 小班制人才培養模式。前2年由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主導完成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等課程,注重文理滲透;后2年由能源研究所通過依據社會需求和領域前沿確定培養方向,確定專業教學和學生個性化發展課程,并以“小班制”方式開設。

2、“一對一導師制”。導師和學生“一對一”結對,對學生進行全方位、階梯式培養,幫助進行學業設計、發展規劃,并在第三年進入導師課題組重點培養,進行實習實訓和參與科研創新。

3、專業科研團隊主導專業教學。構建“專業共性課+方向特色課”的專業課程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指導性教學計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導師的學術團隊,提高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就業或繼續深造打下良好基礎。

4、多層次的綜合實踐體系。構建工程基礎訓練、專業課程實驗、綜合實踐訓練和創新訓練由低到高四個層次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以學生為主、以工程項目為驅動的實踐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實踐能力與訓練。

5、分類培養,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發展目標和人生規劃,實施應用型(創業、就業為主)和學術型(考研和出國為主)兩類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注重實踐能力,學術型注重理論知識學習與科研素質培養。

6、多層次獎助體系。在貫徹落實國家設立的各種獎助貸政策的基礎上,設立重點實驗室基金、企業基金、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崗位津貼等多種類型的專項獎學金,為有潛力的優秀學生,提供優異教學條件和最好的教育機會。

7、多渠道國際交流培訓。依托能源研究所和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已經建立的良好穩定的國際交流渠道,在科研項目合作、產業技術創新研發、人員交流培訓互訪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為學生提供國際交流培訓通道。

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面向電力、新能源汽車、機械制造、暖通、建筑、船舶動力等行業,可在相關科研院所、學校、設計院、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及政府機構從事能源、動力等方面的研究與設計、產品開發制造、能源管理、政策規劃等工作,并有較高比例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_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_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_色婷婷亚洲精品天天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