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衍濤在《人民日報·內部參閱》發表理論文章

發布時間:2025-05-16通訊員:姜維生出處:宣傳部(新聞中心)供稿審核人:閆勇責任編輯:王炯垚訪問量:1089

近日,校(院)黨委書記吳衍濤在《人民日報·內部參閱》刊發題為《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推動黃河文化進校園》的理論文章,原文如下:


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近年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扎實成效,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迸發出新的活力。青年大學生是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參與者和重要推動者,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和主力軍。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黃河文化進大學校園、融入高校育人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文化進校園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黃河文化內涵闡釋和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黃河文化的影響力等進行了廣泛討論,但研究的系統性、連續性、深刻性、學理性還存在不足,實證研究、定量研究個案研究不多,特別是對黃河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界定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構建機制、黃河文化進校園的理論邏輯和路徑載體等研究偏少,部分研究尚停留在起步階段。


黃河文化進課程進教材不夠系統。一些高校比較重視黃河文化進校園繼而進課程、進教材,但還缺乏明確的“路線規劃”,導致工作進展和成效存在較大差距。如,黃河文化與大思政課、思政教學改革嵌合度不夠,進課程教材缺乏統一標準,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等不夠明確,對黃河文化哪些元素進課程、如何進課程等關鍵問題研究還不成熟,尚未形成科學標準的教學范式。另外黃河文化相關的優質教材偏少,內容設計和體例形式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黃河文化融入第二課堂形式不夠豐富。一些高校以第二課堂為抓手,深入融合“黃河”元素,開展了主題展覽、專家報告、知識競賽主題演講等特色活動,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上看,形式比較單一,存在師生參與度差、嵌入性不強、實效性不高等問題,對充分利用新媒體等現代化手段,創新活動內容形式等方面用力不足。


黃河文化宣傳推廣不夠到位。一些高校對黃河文化宣傳推廣重視不夠,缺少有影響力的宣介平臺?;邳S河文化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難度較大、進展較為緩慢,導致師生獲取相關信息渠道有限對黃河文化認識不足,保護弘揚傳承黃河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不夠。


多措并舉推進黃河文化進校園


堅持“一盤棋”,將黃河文化進校園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校園文化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優秀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精神源泉。開展黃河文化研究,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最終落腳點是要融入校園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需加強研究闡釋,充分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要義和時代價值,全面探索黃河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的可行路徑。加強頂層設計,將黃河文化融入育人體系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實施辦法,扎實推動黃河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加強傳承創新,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積淀基礎上,充分汲取黃河文化的優秀基因,大力提升話語體系轉化能力,實現黃河文化傳承發展和校園文化建設質量的雙向協同和雙重提升。


上好“必修課”,將黃河文化進校園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課程與課堂是青年大學生接受價值引領、學習理論知識、獲得專業能力的關鍵途徑,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文化育人的重要支撐。需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圍繞黃河農耕文化、黃河民俗民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黃河文化海外傳播等方面,高水平建設通識課程或選修課程,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黃河文化課程矩陣。加強教材建設,強化黃河文化內容的挖掘、提煉、轉化與設計,努力建設一批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深度融合的黃河文化通識教材、教育讀本和科普讀物。深化教學改革,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扎實推動黃河文化有機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相關學科專業課程,切實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打好“組合拳”,將黃河文化進校園與全環境立德樹人有機結合。高校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對同一主體的教育引領實現價值趨同,形成文化育人的獨特范式。需深挖黃河文化教育資源,持續強化全環境、全要素文化育人,將文化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實效。加強黃河文化的宣傳教育,用好校園網、校報、宣傳欄,尤其是各類新媒體等輿論陣地,廣泛宣傳普及黃河文化和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營造濃厚輿論氛圍。強化實踐感知體驗,結合大學生暑期“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廣泛開展黃河流域、黃河文化相關調研走訪和研學訪學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在實地觀摩體驗、撰寫調研報告、總結實踐體會中感受黃河文化的獨特氣質和時代價值。


投身“主戰場”,將黃河文化進校園與提升科技服務支撐能力有機結合。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內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黃河治理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蘊含著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的理論支撐和實踐邏輯。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須在服務支撐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作出應有貢獻。需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圍繞“黃河”領域關鍵科學問題和“卡脖子”技術難題等加強科研攻關,努力在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防災減災、智慧黃河、綠色發展等方面產出一些標志性成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構建黃河相關優勢學科與傳統、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生態,以數字信息類、環境生態類、綠色低碳類等學科專業群建設支撐黃河重大國家戰略。


培育“新業態”,將黃河文化進校園與文旅產業發展有機結合。黃河文化是沿黃地區區域文化的精神內核,也是區域文旅產業最大的競爭優勢。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需在黃河文化資源內化深化轉化上下功夫,以新模式新業態凝聚新動能新優勢,以創造性轉化實現創新性發展。強化數字賦能,充分運用5G、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手段,大力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仿真、智慧導覽等新型文旅服務,不斷提升文旅產業競爭力。強化創新創造,積極發展黃河文化創意產業,圍繞黃河流域歷史文脈、歷史人物、民風民俗、治理保護等,精心創作一批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黃河文化優秀藝術作品,多角度、全方位提升黃河文化影響力,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學術科研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_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_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_色婷婷亚洲精品天天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