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學部在國際知名TOP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5-04-29通訊員:趙丹出處:輕工學部供稿審核人:孔凡功責任編輯:王炯垚訪問量:175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輕工學部、環境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孔凡功教授團隊在材料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23.2)上,發表了題為“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hybridization-micro/nano-structuraldesign on the Ti3C2Tx MXene@CoFe-MOF@chitosanheterojunction enhances the absorp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雜化-微納結構的協同效應對電磁波吸收性能的影響)的最新研究論文,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為論文唯一單位,輕工學部2021級碩士研究生彭慶港為論文第一作者,孔凡功、王守娟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隨著電磁波(EMWs)技術在國防通信、高精度醫療設備及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深度滲透,電磁污染已成為繼大氣、水質污染后的新型環境挑戰。尤其在高集成電子器件微型化與航空航天裝備輕量化趨勢下,傳統吸波材料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材料厚度與重量難以滿足“輕如蟬翼”的工程需求;另一方面,單一損耗機制導致寬帶吸收性能與阻抗匹配難以協同優化。如何突破“強衰減-弱匹配”的性能壁壘,開發兼具超輕、寬頻覆蓋及環境自適應性的新一代吸波材料,成為全球功能材料領域的攻關焦點。


圖. TMC碳氣凝膠的設計和電磁波吸收機制示意圖

  

本研究通過創新性協同調控雜化填料與微納結構,成功開發出Ti3C2T?MXene@CoFe-MOF@CS(TMC)碳氣凝膠。該材料基于異質界面極化與電磁協同效應,實現電磁波吸收性能的突破性提升:在超低密度(35.09 mg/cm3)條件下,經900 oC熱處理的TMC900展現出-50.95 dB的極限反射損耗及6.1 GHz的有效吸收帶寬,覆蓋90%以上微波頻段。此外,其獨特的微納多孔網絡賦予材料卓越的隔熱性與阻燃性,突破了傳統吸波材料在極端環境應用的局限性。研究揭示了雜化填料-結構協同作用機制,提出“異質界面電容效應”與“多級散射衰減”理論,為高性能電磁功能材料的結構設計提供了全新范式。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478208)、濟南市高校20條創新團隊項目(202228073)、山東省科教產融合試點項目(2024ZDZX01)等項目的支持。


鏈接:https://doi.org/10.1007/s42114-025-01305-1


學術科研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_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_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_色婷婷亚洲精品天天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