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校(院)黃河文化特色學科領域專家論證會在長清校區行政樓332會議室舉行,山東社會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專家周其森、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燕生東出席會議。校(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師生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由政策研究室主任熊開峰主持。
會前,校(院)黨委書記吳衍濤會見周其森一行,對專家們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并為周其森、燕生東兩位專家頒發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特聘顧問聘書。吳衍濤表示,研究闡發黃河文化內涵精髓和精神價值,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是鑄牢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增強文化自信自立自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必然要求。本次有幸邀請到兩位專家為校(院)黃河文化特色學科建設定向把脈,定會推進校(院)黃河文化研究工作提質增效、實現突破,切實發揮黃河文化鑄魂育人作用,引導青年學生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論證會上,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鄧文錢教授作專題報告,從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傳承發展研究的重要意義、主要研究內容和校(院)研究基礎等方面,匯報了校(院)黃河文化特色學科建設的過程和在黃河文化建設領域所做的系列工作。
周其森研究員對黃河文化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一是厘清黃河文化戰略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在統一,通過文化遺產的系統性研究,既能揭示黃河文化“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核,又能強化文化自信,為民族復興凝聚精神力量。二是厘清文化強國與文化研究的關系,建立跨學科研究平臺,推動黃河文化研究體系化,突破傳統研究模式,實現資源轉化。三是重視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文化資源的經濟轉化效能。四是轉變文化遺產的思維方式,從被動保護轉向主動利用。對于校(院)黃河文化研究,他提出五點指導意見:一是立足大文化視野,整合多元資源;二是創新文化遺產轉化思維,建立“保護-利用-反哺”機制;三是堅持多元價值取向,平衡學術研究與大眾傳播;四是提升研究的歷史高度,對接國家文化戰略;五是突破傳統研究方式,引入數字人文技術。
會上,各學部(院)代表為校(院)黃河文化特色學科建設積極建言獻策。
下一步,校(院)將以本次論證會為契機,系統梳理專家意見建議,深入學習研究討論,全力做好黃河文化學科建設,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