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衍濤在《科技日報》發表理論文章

發布時間:2024-12-09通訊員:姜維生出處:宣傳部(新聞中心)供稿審核人:閆勇責任編輯:王炯垚訪問量:894

12月9日,《科技日報》刊發了校(院)黨委書記吳衍濤的理論文章《以“四個聚焦”主動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



全文如下:


近年來,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主動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加強統籌謀劃,聚焦重點領域,精準施策發力,務實功、出實招、求實效,努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關部署在校(院)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聚焦規劃綱要,出臺政策完善工作機制?!饵S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是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制定實施相關規劃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設相關工程項目的重要依據。我校(院)根據規劃綱要精神,發揮科教融匯優勢,制定出臺《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36項重點任務,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我校(院)還設立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在黃河流域開展前沿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創新應用示范和成果轉移轉化等,為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提供保障。


聚焦生態黃河,服務黃河綠色低碳發展。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既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又是中國重要的水利資源寶庫。我校(院)圍繞黃河生態保護領域關鍵科學問題和“卡脖子”技術難題,開展有組織的科研,產出有價值的成果。在耐鹽種質資源庫建設及鹽漬地土壤的生態恢復方面,我校(院)篩選出適應黃河三角洲不同鹽堿土壤的耐鹽植物10余種,并在河口進行重度鹽堿地的土壤改良工作,積累了重度鹽堿土壤改良的經驗。針對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特點,我校(院)還深入推進典型污染物形態賦存、遷移轉化、溯源、排放清單研究,創建典型重金屬和持久性污染物轉化模型,為推動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撐。此外,我校(院)開設“解碼綠色低碳,共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系列課程,系統講授節能降碳、資源循環利用、碳排放、碳核算、碳市場等專業知識,著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聚焦智慧黃河,提升流域智能管理水平。建設智慧黃河是實現黃河流域智能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我校(院)充分發揮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的科研平臺和人才集聚優勢,牽頭成立黃河流域算網聯盟,布局“沿黃算力網絡”,打造“沿黃大數據中心”,共建“算網創新創業共同體”,培育黃河流域算網生態,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為進一步夯實智慧黃河的基礎,我校(院)積極推進黃河流域“數據立方”基礎設施建設,在遙感、海洋、氣象、水利、國土等基礎數據領域,建立可覆蓋黃河流域的多維專業數據共享平臺,為空氣質量預報和環境綜合治理等領域提供數據支撐。同時,我校(院)還開展“數字孿生黃河”建設,構建“黃河—大氣—陸地—海洋—碳與污染物”一體化數字模擬仿真系統,實現黃河流域山東段的水文建模仿真和海洋與大氣模擬,提高了生態環境的感知力和預測預警能力。


聚焦文化黃河,推動黃河文化走進校園。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校(院)制定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黃河文化融入育人體系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開展黃河文化傳承弘揚活動的實施方案》等,全面推動黃河文化進課程、進教材、進學生頭腦。為深化對黃河文化的研究闡釋,我校(院)組織撰寫專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視域下的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研究》,從文化“兩創”的視角,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包括黃河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系統闡明了黃河文化的象征意義及其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系,推動將黃河文化蘊涵的哲學思維、價值要素和精神追求融入立德樹人各領域、全過程。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我校(院)聯合黃河流域相關高校,共同打造“1+10+N”黃河文化課程體系,即1門思政課、10門通選課、N門課程思政專業課,建設全方位、立體化的黃河文化課程矩陣。


此外,我校(院)還積極開展黃河文化育人實踐活動,舉辦“黃河文化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類調研成果大賽,開展“沿著黃河遇見海、萬名學子訪千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黃河文化藝術節”,持續推動黃河文化入腦入心、走深走實。


[作者系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


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12/09/content_581764.htm?div=-1


工大要聞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_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_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_色婷婷亚洲精品天天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