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指導委員會成立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舉行。
山東省政協黨組成員、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唐洲雁,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王坤,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蕾,山東省大數據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綦琳,山東黃河河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尹學輝,山東省創新發展研究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峰,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檔案館館長趙謙,山東大學黃河國家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余東華,浪潮科學研究院院長李銳,校(院)黨委書記吳衍濤、校(院)長段培永等出席會議。
唐洲雁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新特點,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原創性論斷,鮮明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聚焦文化強國建設,提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黃河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設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要堅持需求導向,聚焦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高質效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要堅持人才為要,協同推進實驗室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壯大黃河文化領域人才隊伍;要堅持學科引領,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塑強學科發展優勢,提升學科內涵;要堅持范式變革,構建以跨學科研究團隊為創新單元的學術研究組織體系和跨區域網絡化協同模式,綜合運用實驗思維理念和研究方法,利用新興技術手段,有效激發科研創新活力和動力;要堅持管理創新,建立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三會”管理模式,積極探索統籌督導、服務咨詢、民主管理的運行機制。
會上,吳衍濤代表實驗室籌備組從籌建背景、籌建過程、運行管理等三個方面作了實驗室籌建工作報告。他指出,2017年科教融合以來,校(院)緊緊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在社會各界以及在座各位領導專家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各項事業呈現出了蒸蒸日上的嶄新局面。成立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既是全面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務實舉措,也是深入落實文化“兩創”方針、提高黃河文化理論研究水平的重要內容,還是加快推動黃河文化進校園、更好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下一步要聚焦實驗室目標任務,進一步提高工作標準、夯實建設質效,全力打造黃河文化傳承發展和理論研究新高地。一是聚焦理論研究、強化數智賦能。充分發揮校(院)超算平臺優勢和信息學科特色,不斷拓展數字技術賦能黃河文化研究新場景新模式,努力培育更多特色研究方向和優勢學術團隊,力爭承擔更多標志性科研項目、產出更多高水平學術成果。二是聚焦共建共享、深化協同創新。圍繞黃河文化研究闡釋、資源數智化轉化利用、遺產保護研究等領域,全面推進各方互學互鑒、協同創新,真正實現科研共創、資源共享、成果共育,共同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是聚焦傳承發展、推進文化育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核心價值和時代特征,加快推動黃河文化進校園、進課程、進教材、進頭腦,切實營造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濃厚氛圍,引導廣大師生特別是青年學生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推動者和共享者。
段培永在主持會議時表示,實驗室的成立是指導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群策群力、共同培育的結果,也是各有關部門單位合力托舉、扶持幫助的結果,更是各位專家學者積極參與、添磚加瓦的結果。下一步,要聚焦傳承發展黃河文化,著力開展重大研究攻關,深化交叉融合,創新研究范式,產出高水平成果,不斷拓寬建設發展路徑,努力將實驗室建設成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策源地”、優秀人才隊伍培育的“蓄水池”和高水平學科建設的“活力源”。
唐洲雁和吳衍濤共同為實驗室揭牌。實驗室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與校(院)簽署《實驗室共建協議》,校(院)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簽署《黃河流域水利碑刻集成(山東卷)》出版協議。
會議審議通過了《實驗室指導委員會成員名單》《實驗室指導委員會章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員名單》《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章程》《實驗室主任委員會成員名單》《實驗室建設方案》《實驗室共建協議》等文件。
實驗室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代表圍繞推動實驗室建設發展,依次交流了意見建議。大家一致認為,實驗室的成立是構建黃河文化知識體系、培養創新人才、開展咨政服務、探索科研機制的重要平臺,表示要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傳承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為主線,發揮各自優勢、集聚各方資源、強化協同聯動,落實協同創新、人才協作、成果推介、活動舉辦等方面的合作內容,切實發揮好指導委員會的指導協調作用,為實驗室建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成立儀式后,山東大學黃河國家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余東華教授作了題為《面向“十五五”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學術報告,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凡軍研究員作了題為《數智驅動下文化藝術研究范式轉換與創新》的學術報告。
黃河文化傳承發展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由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發起,校(院)具體承建,協同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大數據局、山東黃河河務局、山東省創新發展研究院、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檔案館、山東大學黃河國家戰略研究院、浪潮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實驗室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重要指示精神,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傳承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為主線,深化學科交叉、文理融合、研究范式創新,圍繞黃河文化研究闡釋、遺產保護、轉化利用、科技創新,有組織開展戰略性、前瞻性、應用性和實踐性研究,努力建設黃河文化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地、數智技術創新應用研究中心、創新型人才集聚重要平臺、服務黨委政府決策重要載體、文化傳播交流重要陣地、省級乃至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后備力量,為推動構建黃河文化自主知識體系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持,助力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