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黨委書記吳衍濤在《光明日報》發表理論文章

發布時間:2024-11-05通訊員:姜維生出處:宣傳部(新聞中心)供稿審核人:責任編輯:王炯垚訪問量:864

近日,《光明日報》評論版刊發了校(院)黨委書記吳衍濤的文章《讓黃河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文章聚焦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創新文化傳播形式與載體,為新時代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出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是留住和傳承中華文明根脈的必要舉措。應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持續提升其時代價值,須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豐富黃河文化的內容體系,創新文化傳播形式與載體,從而使黃河文化遺產“活起來”,有力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挖掘黃河文化遺產資源。秋日,不少游客來到山東東營利津縣東津渡的黃河書屋,讀一本書,品一盞茶,憑窗而坐。游客既可在書中品讀“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也可“抬望眼”,沉浸式體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性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科學的遺產資源挖掘、闡釋和宣傳。我們應提煉黃河文化的內涵,凝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共識,深入挖掘黃河文化遺產中所承載的精神要素,推動黃河文化融入黃河自然生態、旅游觀光、產業調整之中,使黃河文化充分彰顯時代價值。


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推動黃河文化遺產開發利用。保護、傳承、利用黃河文化遺產,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智慧化優勢。比如,為更好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河南開發“老家河南黃河之禮”小程序,聚焦開封、鞏義、新鄭、孟津、汝州、寶豐、溫縣、澠池、禹州等地的非遺資源及相關文旅內容,打造獨具特色的“黃河之禮”,網友通過小程序,可以感受飛針走線穿梭汴京八景、細泥紅陶手繪傳千年等沿黃地區非遺文化。因此,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遺產的內容與價值,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黃河文化遺產的傳播載體,促進黃河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智慧化發展。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呈現黃河文化遺產的現代樣態,利用現實增強技術重構非遺創作過程,增強黃河文化遺產的可視性與可讀性。重點打造“互聯網+文旅”平臺,加快遺產資源數據化,從而拓寬黃河文化遺產的藝術化發展空間與文旅產業發展空間。


創新課堂實踐活動,提升黃河文化育人成效。黃河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培養時代新人的寶貴歷史資源。學校應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主動肩負起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遺產的歷史重任,把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學校的育人過程充分結合起來。比如,山東青島電影學院依托黃河文化傳承發展影視研究平臺,以黃河文化為魂、課程思政為骨、藝術育人為翼,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傳承黃河文化的平臺。山東淄博臨淄區實驗中學圍繞黃河風土人情開展特色文化體驗課程,以黃河陶藝、黃河劇團、黃河攝影、黃河手工坊等為載體,讓學生感受黃河自然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傳承黃河文化和精神。黃河文化遺產涵蓋的學科門類眾多,需要建立復合型、專業化的教學團隊,發揮團隊協作優勢,共同開發黃河文化遺產的教育教學資源。發揮黃河文化的育人功能,豐富完善課程體系,結合學生年齡、認知需求和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為學生量身定制特色鮮明的課程讀本,體現課程育人的科學性和可讀性。黃河流域各省份要與高校攜手共建實踐基地,組織大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宣傳非遺傳承人的事跡和貢獻,激勵大學生參與到文化遺產搶救、發掘與保護利用工作中。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9/09/nw.D110000gmrb_20240909_1-16.htm



學術科研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_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_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_色婷婷亚洲精品天天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