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山東省教育廳官網刊發校(院)通訊稿《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五措并舉”創新“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全文如下:
近年來,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黨建引領、思政協同,不斷推進高校育人模式改革與創新,積極探索將黨建工作內化到社區教育管理全過程,著力構建“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一、打造思政教育“加油站”。校(院)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將黨的建設根植學生社區一線。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副校(院)長為副組長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領導小組,將黨建力量全面下沉學生社區。291個教職工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結對,廣泛開展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活動,組織“紅星”宣講團走進社區,實現思政教育全覆蓋,舉行“紅色讀書會”品牌活動進宿舍,打造學生黨建前沿陣地。為實現學生社區育人功能最大化,將校(院)特色黨員學習教育平臺——“紅色書包”與社區建設深度融合,借助集體學習資料包、紅色VR全景學習眼鏡、角色扮演體驗包、學習素拓包等四大模塊及15個延伸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把學生社區真正打造成思政教育“加油站”。
二、建好管理服務“守望塔”。校(院)建有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學生處、團委等科室入駐辦公,常態化開展學生日常管理服務。相關機關部門在服務大廳設立黨員先鋒崗,為學生提供政策宣傳、業務咨詢、事項辦理等服務。建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中心”,下設教育管理、生涯服務、“彩虹”資助、易班網絡思政、國防教育與征兵工作等五個中心和“北辰星”大學生社區黨員工作站、輔導員專項團隊工作室等機構。同時建有黨團活動中心、“一站式”社區黨員之家、“微黨課”社區學堂、黨員“悅讀書吧”等空間場所,形成“有問題問黨員、有困難找黨員、干工作看黨員”的良好氛圍。
三、升級社區文化“新陣地”。堅持以校訓“明德勵志,崇實尚能”體現的“德”“能”培養為核心內容,緊緊圍繞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實施社區文化提升計劃。將1—19號學生公寓命名為“齊風園”,以能力養成為主題;將20—29號學生公寓命名為“魯韻園”,以品德培養為主題。改建齊風廣場和魯韻廣場,作為學生學習、交流、娛樂、休閑及文化活動場所。所有公寓門廳走廊安裝宣傳展板,布置黨建知識、優秀傳統文化、文明行為養成、校園文化等主題展覽,打造社區“行走的課堂”。
四、拓展智能社區“新服務”。堅持“線上+線下”相融合,打造“一站式”網絡服務平臺,設置20余個網絡事務模塊,實現業務辦理便捷化、高效化。建有“一站式”警務中心,打造“星系”警衛室,設置濟南e警通自助服務設備,13類145項業務實現掃碼掌上辦理。師生服務中心開設“一網通”綜合報修平臺,實現一鍵報修,接訴即辦,在線追蹤,在線評價,時時監督。截至目前,共報修6500余起,滿意率達97.3%、回訪率100%。建成智慧公寓系統,覆蓋3萬余人,辦理公寓調整信息1000余條,日處理公寓考勤12000余條。數字化賦能學生社區服務,打破原有的業務和系統壁壘,把“暖心服務”送到學生“掌心”,讓學生在數字社區中浸潤暢游,服務更精準、感受更便捷,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腿”,學生“少跑路”。
五、架起育人網絡“連心橋”。依托社區12個“一站式”工作分站,實現黨建賦能,將領導干部、思政教師、專業團隊、學業導師、學工隊伍常態化下沉到社區一線,全方位構建思政育人新格局。搭建“育人橋”,開展“周四下午茶”“匠心講壇”“團山梨園”劇團紅色黨史劇展演、社區紅色劇本殺等活動,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搭建“爭先橋”,舉辦“薈風大講堂”“工大新青年”先優學生宣講等,樹立學習標桿。搭建“資助橋”,開展“沐光而行,向陽而生”主題活動,強化資助育人功能。搭建“心理橋”,加強心理咨詢室建設,心理教師培訓開展8次,接待心理咨詢210人次。搭建“啟智橋”,通過科創競賽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教育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科研精神。搭建“校友橋”,舉辦“校友論壇”、畢業生事跡分享會等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學校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