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光明日報》以《齊魯工大(省科學院):“五個強化”扎實推進黃河文化進校園》為題,報道校(院)多措并舉推進黃河文化進校園的典型經驗和做法。
全文如下:
近年來,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錨定服務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平臺優勢、信息化支撐優勢、科學研究優勢、校園文化傳承創新優勢,扎實推進黃河文化進教材、進課程、進頭腦。
強化整體統籌,有序推進黃河文化進校園系列工作。校(院)立足自身實際和優勢特色,明確了“一指導三結合”的總體思路,即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河文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和考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緊密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齊魯文化、結合校園文化,打造立體式、網格化、全覆蓋的黃河文化育人矩陣。成立黃河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建立校(院)領導牽頭抓總、教務處謀劃協調、職能部門協同推進、相關學部(學院)跟進落實的工作機制,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強化教育教學,積極推動黃河文化進入第一課堂。校(院)以“黃河文化進課程教材”山東重大本科教改項目為抓手,持續推進黃河文化、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等融入課堂教學。一是加強教學研究,立項校級招標類(重大)教改項目——《高校黃河文化進校園工作實踐研究》,持續以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改革。二是打造通識課程,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優秀基因,高水平建設《講好黃河故事 弘揚黃河文化 挖掘時代價值》等3門通識課程。三是編寫通識教材,組建專家團隊,編寫《千古黃河、民族史詩》教材,涵蓋黃河文化淵源、地理位置、文明搖籃、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等內容。四是深化課程思政,打造15門融入黃河元素的專業示范課程,編寫《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案例匯編》,積極構建黃河文化與現代專業學科體系交叉融合的課程矩陣。
強化感知體驗,廣泛開展黃河文化主題實踐活動。校(院)堅持把實踐體驗作為強化黃河文化認知認同的重要載體,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黃河文化主題活動。一是堅持以賽促學,結合第十八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設置“黃河文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類調研專項賽道,作品獲省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是廣泛實踐調研,開展“沿著黃河遇見海、萬名學子訪千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師生深入開展黃河流域、黃河文化走訪調研活動。三是打造精品活動,精心開展“大河東入?!P帆新征程”五月詩會、“鑄魂育人——傳習黃河文化,共享綠色未來”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以及校園音樂劇、合唱比賽、藝術作品展、主題圖片展等特色活動。
強化科技賦能,服務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校(院)深度融入黃河國家重大戰略,持續增強戰略科技力量引領帶動作用。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校(院)《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建設支撐黃河國家戰略的優勢學科群、面向黃河國家戰略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做好整體規劃。二是持續聚勢賦能,牽頭建設黃河流域算網聯盟,推進黃河流域“數據立方”基礎設施建設,共建黃河流域產業技術創新中試基地聯盟,聯合沿黃九省30家企事業單位成立3個協同創新中心。
強化環境浸潤,營造黃河文化宣傳教育的濃厚氛圍。校(院)堅持線上線下相協同、內宣外宣相結合、專家輔導與學術研討相補充,切實營造保護、弘揚、傳承黃河文化濃厚氛圍。一是推動黃河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凝練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辦學理念、校(院)精神、校(院)文化,加快構建科教融合特色文化譜系。二是組織開展“黃河文化研究宣傳年”系列活動,開設“黃河文化大講堂”,先后邀請多名專家學者作黃河文化專題報告,廣泛開展“黃河文化進課程、進教材”案例征集。三是建設黃河文化專題網站,建設黃河教學資源信息數據庫,打造全方位黃河文化研究交流平臺。(通訊員:劉偉 閆勇 王炯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