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深度報道校(院)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舉措及成效

發布時間:2023-03-20通訊員:魏帥出處:宣傳部(新聞中心)供稿審核人:于萍責任編輯:王炯垚訪問量:1357

3月20日,《中國青年報》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按下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鍵” 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為題,報道學校(科學院)科教融合五年來不斷深化綜合改革,破除制度藩籬、瞄準市場需求、創新轉化模式,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先進經驗。



全文如下:


回顧剛剛過去的2022年,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以下簡稱齊魯工大)在加速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迎來高光時刻:《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1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在京發布,齊魯工大又一次領跑非“雙一流”高校,在專利轉讓、許可和作價入股金額以2.221億元位列全國高校第12位;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達到6.248億元,位列全國高校第31位;“一院一基地一園區”入駐德州市天衢新區……


一組組數據在工大(科院)人“朋友圈”廣泛轉發。


“近年來,我們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努力與國家重大戰略同頻共振,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步發力,主動瞄準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頻頻按下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鍵’,加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科教產融合全面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切實把科技成果寫在齊魯大地上?!饼R魯工大黨委書記王英龍說。


破除制度藩籬,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作為山東省高水平大學“沖一流”建設高校,如何破除制度藩籬,更大程度調動教師、科研人員和學生從事發明創造?如何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


推動產學研融合,關鍵在于破解產業和學、研“兩張皮”的問題,營造更加鼓勵產學研協作的健康環境?!盀槿轿唤鉀Q教師和科研人員不愿主動創新、不會成果轉化的顧慮,我們做好制度設計,破除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障礙。出臺了《關于推進落實產學研結合示范的意見》,對校(院)服務經濟發展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進行全面布局;制定了《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正處級及以上領導干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管理的補充規定》,對科研人員給予‘真金白銀’的獎勵或者股權激勵,提高相關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笨萍己献髋c成果轉化處劉貞先介紹說。


近些年,校(院)創新社會服務的制度體系,出臺了《一流社會服務行動計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對成果轉化的流程和收益分配進行規范管理;制定了《校地產學研協同創新基金管理辦法》《校地產學研協同創新基金實施細則》,對基金項目的來源、申報、立項、實施和驗收等進行規范管理……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吹響了齊魯工大創新科技成果轉換的沖鋒號。單校(院)地產學研協同創新基金支持項目一項,已累計立項168個項目,其中引導撬動企業研發投入近4億元,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合同額15162萬元,真正實現讓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落地生‘金’。


瞄準市場需求,加速科技成果“紙變錢”


走進青島羅梅森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光致發光與熒光傳感檢測團隊”負責人姜子可介紹說,“溶解氧、co2、pH值的測量在多個領域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僅溶解氧傳感器的應用范圍就包括食品發酵、養殖、污水處理等領域?!钡且驗楫a品技術含量高且屬于新型技術,基本為國外壟斷。


面對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姜子可率領團隊著眼于攻克“卡脖子”技術和國產化關鍵技術研究,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終于成功突破了氧、co2、pH傳感膜研制、污染物傳感器研制、信號校準等多項核心技術。據悉,姜子可團隊所研發的熒光傳感器具備了可替代國外同類產品的優良性能,以絕對的性價比優勢打破國外壟斷困境。


提到市場應用前景時,姜子可介紹說,“產品現階段已經投入水產養殖、海洋牧場等應用領域。國家的水產養殖面積在1.2億畝,按70%需要使用溶氧監測探頭計算,就是8000萬畝,其中每10畝需要使用一只溶氧監測探頭,僅在水產養殖領域就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p>


這是齊魯工大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快“紙變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動實踐?!皥猿质袌鲂枨髮蚝蛦栴}導向,瞄準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發力,由被動的‘接單式’向主動謀劃、主動服務轉變正成為齊魯工大科研團隊人員的一致追求?!蓖跤堈f。


創新轉化模式,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轉向“貨架”


“在過去從科研到技術再到產品,對于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來說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是科教融合以來,在齊魯工大,只要你有一項比較成熟的科研成果通過遴選、采取形式多樣的轉移轉化模式,就可能實現從‘書架’到‘貨架’的完美轉身?!苯涌膳d奮地向記者介紹說。


齊魯工大長期以來持續發力,深入推進“科教產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工大(科院)模式”。


比如,構建了政產學研協同模式,由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聯合出資,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基金”,通過政府引導,有效促進校(院)科技成果到企業落地轉化;構建了“科研—中試—產業化”的中試模式,以項目立項形式支持由技術到產品產業化的中試定型環節,打通從技術到產品的鏈條;構建了“科技+基金+產業”的轉化模式,依托中國(山東)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和山科集團作為資本運營管理平臺,設立成果轉化基金,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創辦企業提供第一筆資金支持,有效解決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錢袋子”問題……


隨著齊魯工大創新模式和特色平臺的不斷完善、成勢,一大批科創團隊、孵化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齊魯大地拔節生長,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選擇就地落地轉化。近五年,僅依托山科集團就累計創辦科技企業70余家?!耙环N跨學科、跨單位的全鏈條網格化的服務支撐模式,正在使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連接駛入快車道。目前,正在全力推進光電學部激光研究所伺服壓機項目擬以知識產權作價6000萬元實施投資產業化?!鄙娇萍瘓F董事長董火民說。


如今,校(院)科技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領先業界的硬科技成果“落地開花”層出不窮,科教產優質資源在校(院)改革的加速催化下持續釋放澎湃動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工大(科院)智慧”和“工大(科院)力量”。(通訊員 魏帥 閆勇)


工大要聞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_久久久久久久久熟女AV_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_色婷婷亚洲精品天天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