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負介材料-射頻難題與研究進展
報告人:范潤華(上海海事大學材料系)
報告時間:2021年3月19日,下午3:30
報告地點:輕化樓C405會議室
報告內容:電磁場/波是信息和能量的常見形式。復介電常數是影響電磁-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物性參數,是電子元件選材用材的主要依據。物質或材料的介電常數一直為正值,例如:空氣為1,水為80,鈦酸鋇介電常數高達數千等。材料介電常數是否可以為負?如果可以,也許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電磁-材料相互作用方式,催生全新原理的電子器件。報告人研究組潛心十余年,初步建立了射頻和交流頻段負介材料原理框架和制備策略,基礎研究指導了吸波材料、電容器等重要應用。報告將討論等離振蕩負介機制,逾滲復合的負介材料構筑策略,諧振、色散、零介、雙負等現象與規律。報告也探討負介材料低頻極限、微觀電子輸運、新穎微波響應等問題。報告指出,負介材料從設計制備上屬于材料學范疇,但是性能原理與人工結構超材料類似,所以也屬于超材料范疇。報告還將介紹超材料學會的情況,并認為:材料-器件-裝備-系統的研究鏈條中,性能是目標,材料是物質基礎,但不一定只從材料視角實現性能,“超越”材料結合器件等不同層面實現終端最佳性能的“超材料”是新時代學科深度融合的產物??茖W的早期并不分學科,后來細分為許多學科。在新時代,至少在科學內涵明確的某些領域,有必要推動學科深度融合。
報告人簡介:范潤華,1970年生,上海海事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山東大學長訪教授。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理事、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理事。作為共同發起人創建了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超材料分會,并擔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立足材料和信息的新興交叉領域,主要研究電子信息功能材料。在國際上創建了“負介材料”這一超材料分支,引領中美歐日50多個機構開展該領域研究。兼顧金屬軟磁、鐵氧體軟磁、電容介質,面向5G通訊材料、場效應晶體管、電子元件、吸波材料開展研究,部分成果已實現轉化。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軍工項目、山東省自主創新及成果轉化專項、上海市教委科創計劃重大項目等科研項目十余項。主要圍繞負介材料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Electr Mater、Research、Ac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2017年以來有18篇論文為ESI高被引論文。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17)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學技術獎(2018)各1項,2014和2019年兩次被評為山東省暨山東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1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