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向陽紅03”科考船在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科考人員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學校(科學院)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這是我國在中北太平洋布放的第一套浮標,也是我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的浮標。
該浮標由山東省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基于多年科研攻關及海洋工程項目經驗,歷時四個月設計建造完成,配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順利布放在中北太平洋海域。作為我國首個搭載海氣通量觀測系統和化學要素觀測系統的小型綜合浮標系統,它不僅可以觀測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濕度、波浪、海流等常規水文氣象要素,還可以通過感應耦合傳輸技術和搭載的海氣通量觀測系統和化學要素觀測系統獲取長期、穩定的水下剖面溫鹽、海流和海氣通量數據,浮標所采集的現場數據將通過北斗衛星實時傳回國內接收中心。
該浮標的成功布放填補了我國在中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洋環境參數實時監測空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海洋環境預報預測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近十年來,這樣 “定制”的深海浮標已經成為學校(科學院)浮標裝備發展的新方向。東至中北太平洋、西至斯里蘭卡、南至馬來西亞、北至格陵蘭海,都有綜合觀測浮標的身影。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快實施,學校(科學院)全面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拓展業務范圍,不斷突破關鍵技術難點,實現技術積累。在深水、綠色、安全等重大需求面前,向海洋裝備自主化、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