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份,又到了大學生找工作的高峰期。一邊是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面臨就業難題。一邊是用工企業招工難、用工荒的聲音不絕于耳。“就業難”遇上“用工荒”,好多大學生面臨著不是看不上招聘單位,就是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專業技能要求的尷尬境地。
“雙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
在3月20日結束的山東省2016年春季高校畢業生綜合類招聘會上,齊魯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小劉顯得很輕松,“目前我已經與3家公司達成簽約意向,今天再過來碰碰運氣。”記者從該校就業指導中心了解到,在春節前,用人單位就已到校舉辦了300余場專場招聘會,從開學到現在還不到一個月,又有近百家用人單位來校招聘。目前,學校舉辦的各類招聘活動共提供就業崗位近30000個。雖然離畢業還有3個多月,但該校像小劉這樣已經達成簽約意向的準畢業生已不在少數。
在齊魯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士昌看來,就業難與用工荒怪圈之下,是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供給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在經濟新常態下,高校的人才培養更應借鑒供給側思維,在課程設置、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充分考慮市場需求。
近年來,齊魯工業大學圍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著力構建“德育”和“智育”兩個學分體系,開展“德智雙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基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就業競爭力,真正做到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
“1385”助力人才培養
“1385”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即堅持“一個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三種能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推進“八項計劃”:教師發展和執教能力提升計劃、專業優化與提升計劃、課程建設計劃、教風學風建設計劃、創新創業能力協同培養計劃、實踐教學提升計劃、學分制改革計劃、德融課堂計劃;落實“五項管理措施”:加強校院(部)兩級教學管理、完善質量保障及監控體系、建立教學評價獎勵機制、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成果培育和推廣、人才全面發展的新機制。
“大學要構建與社會需求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應該從國家、社會的發展需求出發,從產業的最新需求出發,結合自身實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齊魯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馬萬勇介紹,“我們開展的‘1385’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本質上是堅持需求導向,從供給上找準‘發力點’,通過增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破解了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就業難’問題。”
七大平臺提升
學生核心競爭力
“德育學分分為基礎性學分和提升性學分?;A性學分對應的培養和評價項目主要是基礎性的課程和教育活動。按照各項內容規定的考核和賦分辦法達到標準即可獲得額定學分。而提升性學分對應的培養和評價項目主要以實踐環節為主,旨在鼓勵、督促學生參加相關實踐活動從而培養適合自己特點和規劃的特長和能力。評價結果將作為學生考核、評優、選聘的重要依據。”齊魯工業大學學生處處長劉傳波說。
“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表現為以個人專長為核心的知識、能力、素質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已經創業成功的優早餐品總經理、該校學生會副主席溫博晗告訴記者。
找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問題找準了,也就牽住了“牛鼻子”。大學生之所以找工作難,是因為以前過于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而導致人才培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度不夠,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也就很難提高。
按照德育學分的特點,學校打造了主題教育、學風建設、校園文化、創新實踐、發展規劃、身心健康、勞動資助七大平臺,全面設計培養項目,逐步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精細化,做到有目標、有措施、有考核、有成效。
齊魯工業大學校長陳嘉川談到,“齊魯工業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工業大學,我們希望培養出的學生是人格健全、身體健康、思維創新、素質全面的人,是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