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期間,齊魯工大學生在進行社會調研。
新學期第一天,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的1723名在校生,交上了一份特殊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這些實踐報告內容豐富多彩:有的尋訪當地抗戰老兵,有的參觀抗戰博物館,有的觀看一部抗日影片,也有的閱讀一本抗日書籍。
化工學院學生會主席馬凱旋告訴記者,暑期社會實踐是學院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活動的一部分,接下來,他們還將組織和倡議全校學生通過“互聯網+”和“一封家書”的形式,全面悼念革命英烈,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和時代責任感。
鋼筆手寫一封家書
戰爭年代,錚錚鐵骨的男兒,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不畏生死。他們也有柔情的一面,長期的背井離鄉,對父母親人以及家鄉的思念之情無法排解,唯有寄情于家書。
為了讓當代的學生感受烽火年代抗戰先輩們的心境,齊魯工業大學校團委和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團委聯合發出倡議,全體在校學生至少搜集并閱讀戰爭年代革命先烈的家書一封,因為家書記載著成長的軌跡,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故事,寄托著你我現在的夢想。
同時,在互聯網時代,為了把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文化、維系人間親情、真實記錄時代變遷的傳統家書文化重新帶回人們的視線,特向全體在校生發出倡議:拿起紙筆,親手書寫一封家書。
“這次活動要求學生們用鋼筆,并手寫在統一的信紙上,作品字數在1000字以內,進入復選的作品,學校將通過投票選出10封最優秀的家書,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并郵寄到作者家中。”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學生會主席馬凱旋說。
化工學院大三學生小孟告訴記者,他的爺爺是一名抗戰英雄,從小就聽著爺爺的故事長大。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總想著為緬懷先烈做點什么有意義的事情。學院發起的這一活動,確實能夠讓我們有一個平臺,表達出對革命先烈的無比敬仰。同時,在閱讀先輩們家書的同時,能夠很好地思考當下,展望未來,在當今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弘揚抗戰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互聯網+”悼先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箲饸q月雖離我們漸漸遠去,但歷史的鐘聲卻依然警醒著我們。
為此,齊魯工業大學學生會和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學生會聯合發起倡議,一起打開植入“互聯網+”元素的“紅色記憶”之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自強不息,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為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根據倡議書,全體學生可以登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山東省抗日戰爭紀念館,通過網上紀念館的悼念活動,讓抗戰的精神融入永恒,讓每一個生命的故事永遠流傳。
同時,倡議書還提到學生可以上網觀看抗戰的紀錄片,比如《新聞直播間抗戰勝利70周年百集紀錄片》和《老戰士憶抗戰》、《父輩的旗幟》、《抗戰英模部隊巡禮》、《一南眼中的抗日戰爭》等,學生們上網收看、收聽后,寫下觀后感,留住一段青春的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化工學院還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挑選多部經典紅歌視頻,開設網絡課堂,讓學生們通過手機、網絡等渠道,能夠隨時隨地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1723份特殊實踐報告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活動的大幕,其實從暑假就已經拉開。
今年暑假期間,齊魯工大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號召學生通過尋訪當地一位抗日老兵、參觀一所與抗日戰爭有關的博物館、觀看一部抗日影片、閱讀一本抗日書籍等親身經歷,運用散文、議論文、讀后感等不同文體,從不同的視角落筆,頌揚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功績,抒發了對當代和平生活的珍惜之情。
同時,學院67名學生干部、黨員組成調研團隊,通過微信、網站等新媒體途徑,利用23天的時間,對山東省、河南省、北京市等全國29個省市923名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年學子,以“新的歷史條件下,當代青年應如何弘揚抗戰精神”為主題開展問卷調研活動,以提醒青年銘記歷史,勇擔社會重任,為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調研團隊成員還用手機、攝像機等記錄下青島、濰坊等10個城市具有地區特色的紀念活動視頻,資料經整理后將作為對2015級新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新學期開學第一天,1723份特殊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全部上交,每一份實踐報告,都是學生們真情實感的流露。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系列紀念抗戰勝利的活動中,學生們表現出積極、主動、自發的熱情,并涌現出了一大批感人的事跡,“90后”甚至“95后”們表現出來的責任擔當,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