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著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重任的齊魯工業大學,以培養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己任,為山東輕工行業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生力量。據統計,學校已為全省乃至全國培養了15余萬名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山東省規模以上輕工企業,70%的技術和管理骨干畢業于齊魯工大。1998年,在山東省評選的“改革開放20年十大優秀畢業生”中,有3人畢業于齊魯工大。在近年評選的40名“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十大成功創業者(基層就業標兵)”中,齊魯工大畢業生占6名,入選人數列全省高校第一位。1000余位知名企業家相繼涌現,創造了山東衛視、《齊魯晚報》等新聞媒體所稱道的“老總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齊魯工業大學為什么能夠形成獨具特色的“老總現象”?回顧學校的辦學歷史,我們認為,“老總精神”已經成為工大學子的文化基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根植工業,服務民生——優秀的辦學傳統為畢業生快速成長為行業中
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沒有山東輕工業學院,就沒有山東輕工業的今天。”原山東省第一輕工業廳領導對齊魯工大取得的辦學成就和對山東輕工業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沒有山東輕工業學院,就不會有晨鳴。”中國造紙業的龍頭企業晨鳴紙業集團原董事長陳永興對齊魯工大長期以來給予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表達了由衷地感謝……
60多年興校辦學的歷史,賦予了齊魯工大厚實凝重的歷史積淀和光榮的辦學傳統,這就是根植工業,服務民生,面向生產第一線,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求實精神和創新精神,崇尚實干的應用型人才。
根植工業,服務民生,已經深深融入到工大學子的血脈里,深深地融入到學校的辦學理念中,為齊魯工大畢業生的迅速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無論是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產學研合作還是科技服務等方面,均圍繞工業進行,鞏固了學校為山東工業服務的辦學宗旨,強化了學校與行業一脈相承、水乳交融,互動共進的關系。
明德勵志,崇實尚能——根植于深厚的齊魯文化沃土之上的校園文化
為畢業生快速成長為行業中堅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
60多年辦學傳統的積淀與傳承,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實踐與探索,工大人胸懷歷史使命,根植齊魯大地,弘揚齊魯文化之精髓,通過不斷探索、培育、總結和升華,凝練形成了“明德勵志,崇實尚能”校訓。
“明德勵志,崇實尚能”具體解釋為:
——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以德為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素質;
——具備腳踏實地,吃苦耐勞,持之以恒,奮發有為的意志品質;
——崇尚樸實、崇尚實際、崇尚務實、崇尚實干,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業能力、求實和創新精神;
——外鑠大道無疆,至善不息的追求與胸襟;
——內化藏于心者,無以竭愛的人文關愛與素養。
“明德勵志,崇實尚能”校訓,引領著工大學子走向生產第一線,腳踏實地,求真務實,胸懷遠大理想和抱負,為工業的發展絕知踐行。校訓已經固化為工大學子鮮明的品質特征,為工大畢業生逐漸成長為行業中堅注入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
特色鮮明,重點建設——具有較大比較優勢、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群和產學
研合作平臺,為畢業生快速成長為行業中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華泰集團從1976年的縣級小紙廠,到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每一次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都凝聚著工大人的智慧和汗水。其中,“廢紙生產低定量高級彩印新聞紙”項目,是該校與華泰集團共同攻克完成,填補了我國新聞紙行業低定量新聞紙生產的空白。利用該項技術,華泰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每年可實現產值約50億元,利潤10億元。
在華泰,在青啤,在晨鳴……齊魯工大創造了諸多加強校企聯合,實現互惠共贏的成功案例。
齊魯工業大學堅持“學科領校”戰略,立足山東,服務行業,形成了以造紙、發酵、食品、皮革、材料、輕工機械、藝術設計等為代表的具有較大比較優勢的學科專業群,現有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人文社科基地、技術研發中心等高水平學科和研究平臺30個。“輕工生物基產品清潔生產與煉制協同創新中心”順利通過教育廳組織的評審,獲山東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首批立項建設單位,對齊魯工大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近3年,與各級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合作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基地、聯盟等40余個,還建有校外實習基地200多個。青島啤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樊偉、三建集團老總王振生、海爾董事局主席邵明津等知名企業家、科研院所專家都成為齊魯工大兼職教授和生產實踐指導教師。
以“齊魯企業創新與發展論壇”“企業家論壇”“新世紀講壇”為載體,邀請社會知名人士、知名企業家舉辦講座,以他們的親身感悟和創業歷程,教育學生樹立艱苦奮斗、創業成才的理想和信念。
談到“老總現象”,齊魯工業大學校長陳嘉川并不僅僅滿足于此:“在我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我們將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繼續營造更加濃郁的育人環境,進一步優化完善“老總孵化器”的各個環節,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新創業人才,為推動行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