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魯工業大學(原山東輕工業學院)見到臧立華時,他正在辦公室為一家企業的技術負責人講解如何破解企業現在面臨的清潔生產難題。根據他的日程安排,臧立華第二天還將前往寧夏進行企業調研。這樣的生活,他似乎早已習慣。
出生于1964年的臧立華,是齊魯工業大學輕化與環境工程學院的一名教授,也是山東省高校清潔生產與工業廢棄物處置及資源化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用一個通俗的說法,他的科研成果主要在于利用這項新技術,讓那些冒著滾滾濃煙的煙囪,不再大肆排放,空氣中惡臭的氣味也變得不復存在。
說起自己做科研的經歷,臧立華坦言,這與11年前一家企業老總不經意的一句話有密切的關系。2002年夏天,臧立華去一家企業實習。在與企業管理者交流的過程中,老總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高溫蒸發過程中會產生惡臭污染物,對生產者和周邊群眾都會產生影響,不知怎么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提出,現場的其他人并沒有很在意,但卻引發了他的思考。
從2002年起,十余年的時間,臧立華團隊一直致力于這一課題的攻關工作。在打破傳統理論的基礎上,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煙氣分析結構理論”,他們把氨基酸生產排出的煙氣比喻為“漂浮在空氣中的油滴”。
由于排出的煙氣帶回實驗室會影響實驗的精確性,為了更真切地模擬實驗環境,臧立華和他的團隊在企業的煙囪下面臨時搭建了工棚,從煙囪中引出一根導管進行現場試驗,自己組裝實驗裝置。由于煙氣液化后具有強烈的腐蝕性,身上穿的衣服,也都被腐蝕出了一個個洞。
為了保持試驗設備的更長使用時間,他們就每三到四分鐘進行一次試驗,待設備清洗擦拭干凈后,再進行下一次試驗。經過數次實驗,臧立華終于找到了耐腐蝕的理想的非金屬材料作為裝置,這一科研成果也獲得了國家級的獎勵和認定。如今,我國氨基酸生產行業目前已有近80%的企業采用這一技術,韓國希杰公司等國外知名企業也采用了這一技術,現在這些企業高大聳立的煙囪已經不見了。
如今,臧立華成為環保領域的知名專家。但他始終認為,大學老師做科研的目的是為了教學,讓企業了解企業生產實際和科技前沿,教給學生最新最先進的知識。為此,他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專門為學生開設了一門創新課程《工業污染物控制技術導論》,沒有現成的教材,他就自己寫講義,把最新成果第一時間帶進課堂,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