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組織建設 展現青春風采
本報記者 張廣春 通訊員 徐倩
“立足實際,夯實基礎,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以此為理念,齊魯工業大學團委著力構建以團組織為主體,學生會和社團聯合會為兩翼的團建模式。
齊魯工大團委書記張文斗表示:“在團建方面,必須始終堅持‘團建全覆蓋,工作到支部’的原則和‘形象立起來,支部活起來、服務實起來、品牌亮起來’的思路,拓寬建團思路,多平臺、多角度建設團支部,以此夯實基層團組織建設”。
“學校除日常的團建外,還積極建設學生競賽團支部、特色社團團支部、創業團支部等,與過去相比,這樣的團支部建設增強了團學工作的活力,提高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戰斗力”。 齊魯工業大學學生會主席高達如此感慨。
如今,齊魯工業大學共青團共設校級團委1個,院(部)級團委12個,團支部745個,專職團干部89人,團員青年26450人,團青比97.5%。在山東省學校共青團重點工作創新試點項目中,齊魯工業大學團委申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卓越時代精英”》獲批“思想引領類”創新試點項目。在2015年全國和全省共青團研究課題中,學校團干部主持的一項課題獲團中央立項,兩項課題獲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劃課題立項。
同時,“走出去”也是齊魯工業大學加強團學工作研究的另一種方式。自2011年以來,學校共選派5名團干部掛職平陰團縣委副書記,加強校地共建,促進團干部綜合素質提高;1名學生作為全省代表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連續兩年成功推薦學生會骨干擔任山東省學生聯合會駐會主席,多名優秀學生干部被選派參加團省委組織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班。
除此之外,齊魯工業大學還通過制定《共青團齊魯工業大學委員會組織建設工作條例》,利用學校建設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后臺,將體現團組織活力的表征要素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從而對團組織活力進行綜合考評管理。
落實思想引領 培育四有新人
本報記者 趙哲 通訊員 李訓一
“用折斷的骨骼做基石,用凝固的血肉做泥土,澆鑄一座不朽的豐碑……”,在齊魯工業大學校園內,學生們身著帥氣的軍裝,排列成“9·30”的字樣,動情誦讀著緬懷烈士的頌歌,開展紀念活動。“在每個節日、節點,我們工大的青年團員都會有所行動”此次活動的組織者、齊魯工業大學學生會主席高達如是說。
“通過對傳統節日的全面詮釋,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及民族精神深入學生心中”。齊魯工業大學團委副書記萬金存表示,通過“第二課堂”,將“第一課堂”的教育理念普及到了學生中,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忱與感恩之心。
“當代青年學子思維活躍,傳統的單向灌輸和生硬管教只會讓學生愈加反感”。齊魯工業大學團委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后,調整團組織活動形式,充分利用團屬活動陣地的方式,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青年團員,廣泛開展團日學習和主題活動,如“與信仰對話”主題講座,邀請社會各界專家學者,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自強之星”、“校園年度人物”等評選活動,樹立一批學生榜樣,引導青年團員向先進學習。
隨著時代變遷,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樣性與自主性也日益增強,網絡逐漸成為他們重要的活動場所。齊魯工業大學團委本著“大學生在哪里,共青團組織的陣地就建在哪里”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引導。目前,齊魯工業大學團委在網絡上有多處“發聲地”,團委網站、貼吧、QQ群、微博、微信等平臺均成為了重要的“互動平臺”。其中,微信平臺關注量達到5萬余人,微博粉絲3萬多人,并形成了一支由學生骨干、團學干部及青年教師組成的400余人的網絡宣傳隊伍,專門負責在網絡平臺進行主旋律及正能量的宣傳。
承襲文化底蘊 引領青年成才
本報記者 葛冉 通訊員 劉偉
漢服加身、彬彬禮韻、誦讀《詩經》……這不是“行為藝術”,而是齊魯工業大學社團納新時的“盛景”。齊魯工業大學團委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自2007年至今,先后成立了17個不同方向的國學類社團,成為了發展傳統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齊魯工業大學電氣學院團委書記徐倩表示:“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學生參與性強的校園活動是實現文化‘落地’、‘走心’的有效途徑”。除了學生社團,依托傳統節日開展主題團日活動也是團組織吸引青年,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比如“端午節”,學生們將親手制作的香包掛在宿舍;“清明節”時,同學們同放紙鳶,感恩追思義。
2014年11月,齊魯工業大學和中國孔子基金會合作,“孔子學堂”首次在全國高校范圍內掛牌開學,奠定了學校用優秀齊魯文化涵養齊魯工業大學的理念。在“孔子學堂”的帶動下,《論語》講壇、文化遺產知識大賽、“國學達人挑戰賽”等文化活動層出不窮,成為了學子們研習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齊魯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王明翠說:“作為一名理工科院校的學生,我能夠成為全省排名前20名的國學達人,與學校平時對國學的重視有很關。”
同時,齊魯工業大學團委以尋求傳統文化“根脈”為主線,以社會實踐為平臺,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內化”與“服務”。2015年暑假期間,齊魯工業大學“情系鳳城高密,助力紅高粱精神”和“援助非洲友人,傳播中華文化”兩支社會實踐隊分別來到高密民俗博物館、莫言文化館、曲阜孔廟等地開展文化實踐活動,了解地方傳統文化。
齊魯工業大學團委根據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團組織陣地作用,廣泛開展文化活動,搭建文化傳承平臺,努力實現文化的現實化、載體化,用優秀齊魯文化涵養工大青年學生。
助力創新創業 促進全面發展
本報記者 趙哲 通訊員 劉亞
智能家用釀酒機、蔬菜廢物處理裝置、快遞用防調包金屬絲網兜……這些科技創新發明都來自于齊魯工業大學的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現在國家鼓勵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的賽事也非常多,校團委總會在第一時間發布賽事通知并請專業老師對我們的項目進行指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銅獎獲得者、齊魯工業大學學生李紅衛如此表示。
據了解,齊魯工業大學團委鼓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并為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近年來,學生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及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等一系列賽事中屢獲佳績。僅2014年,學生在科技創新創業類競賽中獲省部級以上獎項就高達322項,4000余人參與到競賽當中。齊魯工業大學團委本著“主動引導、加強服務”的理念,針對不同類型的賽事,建立了專門的導師庫、評委庫、種子選手庫等,助力學生創新創業。
其中,創客實驗室是齊魯工業大學團委為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建立的開放式的交流平臺。2015年5月,在“創客周末(濟南站)”大賽中,由創業實驗室報送的項目“共生花盆”、“盲人相冊”、“組合式冰箱”分獲大賽的冠、亞、季軍。目前,從創客實驗室中孵化出的項目,已經有16個進入實際運營階段。
齊魯工業大學一向重視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基地建設,先后與一批國家大中型企業簽訂了基地建設合作協議,讓廣大青年學子深入生產一線,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就業創業有效結合。目前,學校已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36家創業就業見習基地。同時,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齊魯工業大學團委老師帶領選撥出來的10余名大學生創業者赴深圳參加創業訓練營,接受了全國頂級創業導師的專業指導。
經過培育與孵化,齊魯工業大學出現一大批創新創業人才。其中,2013級學生溫博晗憑借“大學生營養早餐”項目,獲得200萬元“天使投資”。“航模達人”莊子棟,在2013年4月籌建了航模協會,現在,他成立的公司業務以無人機商業航拍為主要業務,客戶已經覆蓋國內許多城市。
借力雙學分 規范助成長
本報記者 葛冉 通訊員 艾洪慶
如何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加富有成效?怎樣利用好課余時間?和眾多新生一樣,齊魯工大的學生劉嵩在剛入學時也常這樣想。
入學一個月后,劉嵩感到自己過得非常充實,除了軍訓、上課之外,他還會參加各種講座、培訓、社團活動,而且每次活動都有記錄,最終以學分形式加以體現。“圍繞理想信念、形勢政策、公民道德等,我已經參加了三次講座培訓,這學期再聽四次相關的主題講座并完成作業就可以拿到一個學分了”劉嵩說。
劉嵩所說的“學分”,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考試得來的學分,而是在齊魯工業大學各級團組織中實行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案,即“雙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在正常的課堂教學專業學分之外,設立綜合素質學分體系,來鼓勵、引導、規范團員青年參與多方面的學習和實踐,由單純注重學業成績,改為注重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齊魯工業大學團委書記張文斗介紹說,“雙學分制”施行后,學生畢業時就可以拿到兩份成績單,用人單位可以很方便的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綜合表現。
一直以來,齊魯工業大學團委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這在“雙學分制”里面也有體現。創新實踐能力模塊要求學生每學年應修滿至少6個學分,是共青團綜合素質培養幾大模塊中賦分最多的。因此,學校在“創青春”創業大賽、“挑戰杯”課外科技學術作品大賽、“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創新實踐活動方面佳報頻傳。2015年9月,齊魯工業大學又與團省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學生的就業創業、志愿服務、文化交流等方面搭建了一個高端平臺。
齊魯工業大學重視團干部隊伍建設,鼓勵團干部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并將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體系管理,單獨職稱評聘序列,為不斷提高共青團干部隊伍的專業化、專家化水平,為扎實推進綜合素質教育提供了強大的人力支撐。








